夏日炎炎,浙江多地乡村迎来了一群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大学生。由王一泽带领的“稻蛙兴农”乡村共富实践团,这个暑假深入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7月13日结束的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该项目荣获金奖(小组第一),并获得多地政府的关注与合作邀请。湖州市安吉县报福镇、绍兴市柯桥区稻香小镇等地纷纷发出合作邀约,希望引入“稻蛙共养”生态农业模式,提升农业效益,带动农户增收。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出征合影
技术下沉,让农户吃上“定心丸”
团队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深入乡村开展调研,真正把握各地农业发展的痛点与需求。在淳安县鲍家村,团队依托当地已建成的稻蛙公园,开展多轮实地考察与技术指导。他们发现,青蛙养殖中常见的“歪头病”和成活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户积极性。团队不仅带来自主研发的“后生元”微生态制剂,有效控制病害,还推广抗病性强、生长快的“双血统”黑斑蛙苗,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益。
王一泽和技术团队与农户在蛙田间交流
“以前养蛙风险大,现在用了团队提供的技术和苗种,产量高了,收入也稳定了!”鲍家村蛙农鲍献成高兴地说。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更多农户愿意尝试并扩大稻蛙共养规模,极大提高了种粮积极性。
团队在公司会议室与蛙农探讨养殖难题及后续发展
系统规划,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安吉县报福镇,团队从零起步,通过两次深度调研,与当地政府、农户共同研讨,量身定制了适合当地的稻蛙共生方案。7月14日,团队向镇政府专项汇报方案,获得高度认可并迅速达成合作。报福镇农业农村办、三创大赛负责人王苏明表示:“这帮农村大学生们不仅懂技术,更懂农村、懂农民,他们的方案接地气、可操作,为我们带来了新希望。”
团队与报福镇农业农村办、三创大赛负责人合影
在绍兴柯桥区稻香小镇,团队从清塘消毒、土壤检测到蛙苗投放、分区规划,全程提供科学指导。目前,该地已投放蛙苗400万尾,预计产值达600万元。团队还编写了浅显易懂的技术手册,帮助农户掌握防病、喂养等关键技术,真正让农业技术“落地生根”。
实践数据赋能,调研成果指引方向
整个暑期实践期间,“稻蛙兴农” 实践团的足迹遍布浙江省内多地,累计行程达1200 余公里,深入15 个行政村(涵盖淳安、安吉、绍兴等重点区域),与150 余户农户进行面对面交流,覆盖调研人群360 余人次,发放《稻蛙共生模式认知与需求调查问卷》330 余份。基于海量一手数据与实地观察,团队形成了近2 万字的《浙江省稻蛙共生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可行性与农户需求调研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当前浙江乡村发展稻蛙共养的三大核心痛点 —— 技术门槛高、市场对接弱、产业链短,同时针对性提出 “技术下沉 + 政策衔接 + 三产融合” 的推广路径,为后续模式复制与政府决策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和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团队深入乡村,走访各地农户调研宣传
院士关怀鼓干劲,青春逐梦添动力
实践团的实干精神与创新成果,也吸引了行业权威专家的关注。国务院国资委三农院士专家组副组长、农业农村部特邀专家陆永忠专程莅临淳安县鲍家村稻蛙公园实践基地,实地考察稻蛙共生模式的运行情况。在听取团队关于微生态制剂应用、蛙苗培育及农旅融合的汇报后,陆院士对团队给予高度评价:“你们把实验室的技术真正种到了田间地头,用青春力量守护粮食安全,这正是新时代青年该有的担当!” 他勉励团队:“稻蛙共生模式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要坚持以农户需求为核心,持续优化技术、延伸链条,让更多乡村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增收,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
陆院士与团队合影并亲自授牌稻蛙合作社
权威认可强信心,专业背书促推广
实践团的工作不仅获得院士肯定,也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及高校专家的专业认可。8月3日,农业农村部“科创中国”稻渔生态种养产业服务团团长、浙江大学生态研究所原副所长陈欣教授在了解项目后表示:“‘稻蛙兴农’项目将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农户增收紧密结合,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要求,其模式可复制、效益看得见,为全国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浙江样本’,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推广。”
王一泽在浙江大学拜访陈欣教授获肯定
8月15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颉志刚教授(长期从事水产生态系统研究)也对团队给予高度评价:“从自主研发‘后生元’微生态制剂解决病害问题,到编写通俗技术手册降低农户操作门槛,团队的实践体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他们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走进乡村、贴近农民,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做法,堪称当代大学生科技助农的典范。”
团队正向农户讲解手册内容
跨专业逐梦农途:因乡而起的初心,向世界延伸的使命
“稻蛙兴农” 项目的缘起,藏着团队负责人王一泽一段与家乡紧密相连的初心故事 ——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王一泽并非农业科班出身,但家乡曾因青蛙 “歪头病” 爆发,导致农户养殖损失惨重、种粮积极性骤降的场景,深深刺痛了他。“看着老乡们守着蛙田却愁眉不展,我就想着,哪怕不是学农的,也要试着为家乡做点什么。” 正是这份质朴的牵挂,让他下定决心组建跨学科技术团队,一边奔走联系农业专家、生物实验室,一边扎根田间记录病害数据,从 “分不清稻苗与杂草” 的农业门外汉,逐渐成长为能带领团队攻克 “歪头病”、用技术赋能乡土的项目带头人。
团队日常例会交流讨论
三产融合,拓宽共富新路径
“稻蛙兴农”实践团不仅关注生产技术提升,更注重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挖掘。在鲍家村,团队帮助打造稻蛙公园,推出观光步道、科普教育、亲子体验等项目,并开发青蛙抹茶冰淇淋、稻香咖啡等文创产品,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发展。昔日单纯的水稻田,如今成为农旅融合的“网红打卡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公园游客中心的各类文创产品
亲子游玩研学体验稻蛙共生,让课本的知识跃然纸上
团队还通过直播助农、品牌推广等方式,提升“稻蛙共生”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8月24日,团队项目得到了浙江卫视“了不起的家乡”节目报道,团队负责人王一泽现场推介生态大米和蛙类产品,进一步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团队在公园门口直播带货售卖特色蛙产品
深耕实践悟成长,创业初心映振兴
两个多月的实践与创业探索,让团队成员收获的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提升,更是对 “三农” 事业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担当。团队成员王心悦说:“以前在课堂上,‘乡村振兴’是书本上的名词;现在脚踩泥土才明白,它是农户丰收时的笑容,是稻田里蛙鸣与稻浪的和谐,是需要我们用实干去守护的希望。”
团队下田帮助农户插秧确保种养密度
对于团队而言,这次创业实践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 “热爱可抵万难,初心照亮前路”—— 从最初面对 “非专业” 的迷茫,到解决 “歪头病” 时的反复试验,再到看到农户收入增加时的欣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却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代代青年用专业、用热爱、用坚持去践行的使命。
接下来,团队计划将 “稻蛙共养” 模式推广至宁波、山东、四川等地,继续以科技赋能农业,以青春助力振兴。他们用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无论专业背景如何,都能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守护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他们的青春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
文/王一泽 杨粮伊
图/胡建海 王一泽 秦正阳 王心悦 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