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积极响应“鼓励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 的号召,近日,学校网络传播学院萤火支教队奔赴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扎实开展支教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政策要求,积极培育青春志愿服务品牌,为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7月5日早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萤火支教队的8名成员怀揣着满腔的热忱,踏入和县卜陈学校,与卜陈学校的孩子们第一次见面。
上午8点,开营仪式由居平树书记主持,在卜陈学校的操场上顺利召开。中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叶连平老师尽管已经98岁高龄,仍坐着轮椅亲临现场。他对支教队的成员们表达了殷切的嘱托,希望他们能像萤火一般,用点点微光照亮孩子们。叶连平老师也在不断强调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虽已年近期颐,叶老师依然精神矍铄,讲话时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这位退休后仍然坚持义务教学23年的全国道德模范,此刻正用他浑浊却温暖的目光,将他的奉献精神传达给了每一位萤火支教队的成员们。
网络传播学院的学生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精神感召,在叶连平老师精神的影响下,于2018年创立萤火支教队,将支教视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自此,从2020年开始,支教队前往安徽马鞍山和县卜陈学校,开始了第一次支教。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支教队的建设越发完善,到如今的第六期萤火支教队,已然走过6年接力。
本期萤火支教队的组队招新面向网络传播学院的全体学生,根据授课能力、推送能力、剪辑拍摄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考核,最终择优选择了8位同学组成本期萤火支教队。
7月5日,萤火支教队走进安徽马鞍山和县的卜陈学校,为当地的孩子们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暑期课程。一个只有18名学生,却有着8名老师的乡村暑期夏令营,拥有着将近1比2的师生比,这让这群孩子们的暑假变得更加充实而有趣。深入卜陈学校,支教队的成员们了解到,学校长期侧重应试,音体美等课程较为薄弱。为此,支教队的队员们在课程中引入音乐、书法、美术、科学等课程,推动教育多元化,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
课堂之余,支教队的队员们更是承担着“教育+陪伴”的双重角色。课间20分钟为支教队队员和孩子们的沟通交流搭建起了“桥梁”,这时,这些“大学生老师”和孩子们成为了彼此的朋友,欢声笑语在学校的操场上、教室里久久不散。
直到今日,支教的“进度条”已经过半。队员们收获的感动总是藏在支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也将继续书写关于支教的故事,直到萤火支教队六期的故事完结,七期的故事再续萤火的篇章。
除了日常的教学外,支教队计划在15、16日两天展开面向孩子们及家长们的家访活动,通过家访建立“看得见的真实教育场景”,弥补城乡教育鸿沟中最具温度的一环,让队员们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教育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夜晚悄然降临,支教总结会上,队员们围坐一桌,用三个“特别”概括学习体会:特别能吃苦——像叶老师那样坚守三尺讲台;特别有爱心——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特别敢创新——用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教育。正如萤火六期队长吴昱妍在会上总结时所说:“真正的教育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精神的接力和创新的开拓。”
十八天的萤火,点亮卜陈的清晨,也点亮孩子们远眺的目光。绿色队服与稚嫩笑脸,被阳光一一定格,成为今夏最澄澈的注脚。课堂上,队员们循着叶连平老师的精神深耕细作,以多元课程播撒知识的种子;课下,他们用陪伴守护成长,让教育接力在掌心升温。支教有期,微光无尽。在网络传播学院的持续支持下,萤火支教队将不断完善人才与组织建设,把点点星火聚成炬火,照亮更多需要被看见的地方,让青春与乡村教育的双向奔赴久久回响。
网络传播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