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感知浙江”思政课社会实践系列:走进下岩贝村,探寻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者:吴一凡发布时间:2025-05-26浏览次数:22

524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史丽琴副院长和卢传斌副教授组织30余名生赴绍兴市新昌县下岩贝村开展“感知浙江”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活动聚焦“学科跨越、主题融合、育人提升”,通过实地考察、案例研讨、人物访谈等形式,将改革开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三大主题融入思政实践教育,探索地方资源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打造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越味思政课”。

(与绍兴新昌特产的直升机不期而遇,“低空经济”从书本照进现实)

下岩贝村被誉为“山脊上的梦幻村落”)

一、三个跨越: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在本次活动组织上,跨越学科、专业与课程的界限,突破传统思政课单一学科界限,组织商务管理、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应用法语、播音主持等专业的学生联合参与,形成“专业视角+思政理论”的多元互动。例如,商务管理专业学生聚焦下岩贝村乡村旅游商业化管理路径,分析其如何通过跨境电商推广本土文化;英语专业学生则挖掘乡村外宣翻译策略,助力“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教师团队通过分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切入乡村振兴议题,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联动。在不同课程的学生眼里,所见却有不同,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生尤为关注下岩贝村近四十年来发展变化的历程,突出如何通过改革开放实现脱贫攻坚,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学生更为关注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学生则从人民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的视角去领略下岩贝村的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学生则尤为关注该村是如何通过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三个跨越”本次活动较好的达到了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深层设计。

(民宿老板自豪地介绍自家的民宿和窑烤面包都是全村第一家,学生们纷纷在品尝

二、三大主题:立足浙江实践,解码高质量发展密码  

本次活动精心设计了活动三大主题内容。在实现“三个跨越”的同时,选取改革开放、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以反映和印证不同课程的重点理论。

1.改革开放:从“绿水青山”看制度创新  

近年来,下岩贝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目前已有40余家民宿,其中包括省级金宿1家、银宿3家,高端民宿集聚区辐射效应凸显2024年下岩贝村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万元,民宿集群成为片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师生实地调研下岩贝村生态茶园与民宿经济,探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教师结合“两山理论”,引导学生分析当地如何通过土地流转、生态补偿等政策实现绿色转型,深化对改革开放系统性改革的理解,以亲身见闻去印证有关改革开放为“关键一招”的基础理论。

(各式时尚的民宿)

2.乡村振兴:以“文化赋能”激活内生动力  

参观与访谈中学生通过下岩贝村云海自然禀赋、传统民居保护等案例,研讨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结合路径。艺术专业学生现场策划“云游下岩贝”短视频方案,探索数字化传播赋能乡村品牌建设。带队教师则与村干部探讨如何以更多网络宣传提升村知名度,打造文旅知名品牌,实现文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师生们与下岩贝村的周委员和云岚咖啡的梁老板在座谈)

3.高质量发展:从“农文旅融合”看共同富裕  

通过实地走访下岩贝村茶园宿与咖啡馆,学生对比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模式,分析科技创新、文化赋能对产业链升级的驱动作用。教师结合“千万工程”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在关注经济收入增长的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以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地瓜经济”理论,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该如何规划该村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做到统筹发展与安全,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等。

(咖啡馆遍布村子的角角落落)

三、三个提升:强化实践育人,推动理论入脑入心  

在组织阶段“三个跨越”、实施阶段“三大主题”的基础上,本次活动在效果上达到了“三个提升”,即提升了理论融合、理实结合、育人成效的水平。

1. 理论融合:跨课程知识体系的贯通  

活动打通不同课程的壁垒,将原理概论、新思想与国安等课程知识点融为一体,在调研用矛盾分析法解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人民主体思想”阐释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认知的闭环

下岩贝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摩友们和驴友们)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帮咖啡店寻找最佳拍照点)

2.理实结合:地方资源转化为思政“活教材”  

本次活动将下岩贝村的生态治理经验转化为思政课的“行走课堂”教师带领学生行走于新时代乡村之中,在读书之外行走于路途,将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与书本理论对应,构建“本地实践+全国视野”的对比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感染力尤其在行走思考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教材基础理论

(师生们行走在山间茶园里)


3. 育人成效:青年担当意识的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我们的认识、政策、举措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从而逐步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自由王国”。在下岩贝村的调研使得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的提出“外语+文旅”帮扶方案,计划为村民开发多语种导览手册;有的学生发起“乡村微公益”项目,联动国际交流资源推广当地特产;有的学生从安全角度,构建该村的安全防护体系……正如学生彭子懿感慨:“作为大学生,我深刻体会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性,也期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乡村特色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对比单纯的课堂讲授下岩贝村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好的提升了思政课育人效果。

四、结语

学院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感知浙江”系列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将绍兴更多本地资源纳入课程体系,打造感知浙江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项目。通过“专业实践+文化浸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模式,引导学生从浙江高质量发展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强国有我”的信念。


附:学生感想

1.英语2402班刘智健 :乡村振兴的醇香与诗意

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下岩贝村,清新的空气裹挟着咖啡香气与茶香扑面而来。错落有致的民宿白墙黛瓦,在青山绿树间若隐若现,而别具一格的咖啡馆点缀其中,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田园画卷。

走进民宿,原木色的家具与简约的装饰相得益彰,既保留了传统民居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舒适感。每一间客房都充满巧思,推窗即可将茶园美景尽收眼底,让人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而村里的咖啡馆更是充满惊喜,简约的装修风格搭配当地特色手工艺品,既时尚又不失乡土气息。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香醇咖啡,还能欣赏到咖啡师精湛的拉花技艺。

这些民宿与咖啡馆不仅是游客休憩的港湾,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民宿的兴起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许多村民将闲置的农房改造成特色客房,实现了增收致富。而咖啡馆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业态,还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民宿 + 咖啡馆 + 文旅”的产业模式,让这个曾经寂静的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了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

此次参观,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全新的认识。民宿与咖啡馆不仅是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更是乡村发展的新引擎。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刻认识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性。未来,我希望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乡村特色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的乡村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2.商英2404邢可欣

踏入绍兴新昌下岩贝村,一幅“绿水青山绘就共同富裕画卷”的景象扑面而来。村庄依山傍水,茶园葱郁,白墙黛瓦的房屋间,现代民宿与文创空间相得益彰,江南古韵与时代活力交织。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参观了解后,我得知下岩贝村以生态为基,探索出“生态 + 产业 + 文化”的发展路子。盘活农房、打造露营基地、开发茶文化项目,让村民增收渠道变多,民宿等新业态红红火火。环境整治深入人心,清溪翠竹成了生态经济的宝藏。村民抱团发展,把竹编、茶艺融入旅游,既传承文化,又创造岗位,实现“家门口致富”。

这场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要以生态为根、治理为链、产业为擎。下岩贝村的蜕变是“千万工程”精神的延续,绿水青山间的共富密码,正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写下生动篇章。

3.英语2306孙显扬

今天下午我跟随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位老师参观新昌县的下岩贝村,让我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生动演绎——这个曾经的偏远山村,正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下岩贝村的发展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前瞻性。该村依托千亩茶园和丘陵地貌,因地制宜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开发特色民宿,露营项目和网红咖啡店等新模式,既吸引来自各地老少游客前来观光,也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为缓解年轻人就业问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下岩贝村的发展实现了从“卖茶叶”卖风景的可持续产业转型。这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正是对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理论的实践诠释。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本上所学的知识

4.翻译2302郑凯成          

镜头拉至踏入新昌下岩贝村的那一刻,“茶香萦绕编织相思长卷”的诗意气息向我迎面扑来。背倚苍翠青山,面朝悠悠碧水,这映入我眼前的美景也同样映照了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层层叠叠的茶园宛如绿色波浪,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其间点缀着充满设计感的特色咖啡厅与古朴雅致的茶空间,传统江南村落风貌与现代生活气息完美交融,处处彰显着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在实地调研与交流座谈中,两位老师带领我们深入探寻到下岩贝村的发展密码:以自然生态资源为新发展模式的基石,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之路。一路走来,我们可以看到当地将闲置农房进行创意改造,打造出别具一格的主题咖啡厅,这些咖啡厅巧妙融入养生之道、茶道等乡土元素,用原木桌椅搭配水墨屏风,不仅提供醇香咖啡,还设置观景露台,让游客在品尝咖啡的同时,尽览云海梯田的壮美风光,成为“网红打卡地”;在农舍发展上,通过“外来企业+当地农户”模式,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建设成集住特色农舍、下岩贝村个性化餐饮、人与自然的休闲主题为一体的规模化民宿集群,为游客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居住体验,有效带动村民增收。同时,在老师和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深刻了解并观摩了当地深耕茶叶产业如何开展采茶、制茶、品茶等体验活动,让传统茶叶产业焕发新活力,茶园也从单纯的种植地转变为文旅融合的“绿色宝藏”。村民们还自发组建文化团队,将传统民俗融入乡村旅游场景,在传承乡土文化的过程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研学之旅让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岩贝村绿色创新发展模式”为典例,乡村振兴需要立足本土特色,以生态保护筑牢根基,以产业创新激发活力,以文化传承凝聚力量。下岩贝村的精彩蜕变,正是“千万工程”持续推进的生动缩影——通过党建引领聚人心、数字赋能强产业、人才回归添动力,让乡村既有令人眷恋的乡愁韵味,更充满蓬勃向上的发展希望。青山碧水间的发展实践正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书写着绚丽多彩的崭新答卷。

5.播音与主持艺术2301班陆筱庭

在新昌下岩贝村的实践课里,站在观景台俯瞰,雾气在墨绿的茶梯间笼罩,一级级茶梯——是政府产业扶持下,传统茶园焕新的生态注脚。沿石径而下,民宿群错落在林间,每家墙外都缀着绣球花,咖啡香混着草木清气扑面而来,年轻店主们用创意将山景酿成了可体验的诗。村口的骑行驿站尤有记忆,越野摩托与山地自行车整装待发,这里也成了长三角骑行爱好者的打卡地。村民从“守着茶山卖茶叶”转向“卖风景、卖体验”,民宿的生意也从单纯的住宿转向体验经济。

目睹山水变“聚宝盆”的密码,方知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空口号。当政策活水引来源头活水,当生态本底遇见创新思维,茶梯能搭成通往云端的阶梯,咖啡杯能盛住千年云雾,车轮印记能画出共富路径。这片土地的生命力,正是新时代乡村用脚丈量出来的答案。

6.播音与主持艺术2301班冯李硕:山水间的共鸣

在绍兴新昌下岩贝村的实践之旅,让我不禁想起我家乡湖州的山水。两地虽相隔百里,却都藏着相似的生态密码与发展智慧。站在下岩贝村的观景台上,云雾在青山间翻涌,梯田与茶园错落有致,这与湖州安吉漫山遍野的竹海、层层叠叠的白茶园一样,都是大自然馈赠的绝美画卷。

在实践中,我看到下岩贝村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民宿、乡村旅游,村民们用双手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与安吉“生态立县”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两地都用行动证明,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这次实践不仅让我领略了不同乡村的独特魅力,更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安吉还是下岩贝,守护好自然底色、挖掘本土特色,才是乡村振兴的长久之道,这也激励青年回到家乡,未来为家乡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浙ICP备05014601号 电话:0575-89172457、0575-89114457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群贤中路2801号(镜湖校区) 会稽路428号(稽山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