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国际变局中的朝鲜半岛与中国”主题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特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继永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聚焦朝鲜半岛局势演变背景下中韩、中朝关系的历史脉络、转型动力及新时代发展路径展开深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绍兴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宋坚刚教授以及校国别研究中心相关学者50余人参会。
郑继永教授立足国际变局,展开对朝鲜半岛局势的“魔幻现实主义”与战略博弈分析。郑教授分别以中韩、中朝关系为内容板块,系统深入解析了各种关系的形成、转型与发展。在对中韩关系的解构中,郑教授剖析中韩关系的复杂性与脆弱性,韩国在对美日安全依赖与对华经济依存之间的战略摇摆,导致中韩关系陷入“技术竞争”与“人文纽带”的撕裂状态,突出了从“政冷经热”到“多维博弈”的转变。
在对中朝关系的解析中,郑教授以“朝鲜半岛的结构性变革”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朝鲜内政外交的“战略机遇”逻辑与韩国政治的“魔幻内战”特征。他指出,朝鲜通过宪法修订将拥核合法化、与俄罗斯签署军事合作协议、推行“两国论”政策三大举措,重构了半岛地缘政治格局。其中,朝鲜向俄乌战场派遣“暴风军团”的军事行动,标志着其从“被博弈者”向“主动棋手”的角色转变。
针对中朝关系,郑教授提出“去意识形态化”新视角,强调中国在维护传统友谊的同时,需以经济合作和安全对话为双轮驱动,平衡战略利益与价值观分歧。互动环节中,结合《国家安全教育》等思政课的教学实践,郑教授给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其中针对“如何将朝鲜半岛研究融入思政课程设计?”郑教授建议结合“四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增强理论说服力。而“中美博弈背景下,中国如何应对朝核问题的‘双重性’?”郑教授提出需以“动态平衡”思维,既坚持无核化目标,又探索危机管控机制。
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海峰院长在总结中强调,郑教授的讲座为学院教师开拓了眼界,提供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前沿视角,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本次学术例会延续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交叉、实践导向”的特色。
近年来,学院通过举办高端学术研讨会、博士座谈会等,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作为全国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通过“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打造了“感知浙江”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本次论坛正是学院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的实践,通过引入国际问题前沿研究,推动思政教育与学术前沿深度融合。
文:卢传斌
图:史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