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召开团队建设总结会——凝聚学术星火 绘就文化互鉴新图景

发布者:金丹丹发布时间:2025-05-14浏览次数:11

2025年5月10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团队建设总结会在曹娥江畔成功举办会议由团队成员顾芳和王丽娜共同主持。副理事长校长徐真华教授、常务副校长魏小琳教授、校长助理朱新福教授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东北亚研究中心、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35人聚虞舜故里,围绕学术创新与团队建设展开深入研讨,共绘未来发展蓝图。

徐真华校长在开幕致辞中高度肯定了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及两个研究中心取得的成果。他指出,八年来研究院深耕国别文学研究、翻译实践、跨文化交际等核心领域,在国家级课题立项、高水平论文发表及学术会议举办等方面成效显著。面对新时代使命,他强调应着力构建“对话之桥”推动跨学科融合,以“传承之脉”厚植青年力量根基,用“行动之纲”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使学术研究切实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徐真华教授开幕致辞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李贵苍院长系统回顾了研究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数据显示,研究院专家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9项(含重点课题2项);出版著作及译著32部(一级出版社出版物1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7篇、一级期刊论文20篇、C刊论文27篇。在青年学者培育方面,通过结对培养机制助力青年教师斩获市厅级及以上课题20项(其中国家级一般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市厅级项目10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4部;发表论文135篇(C刊及以上33篇)。形成“兴趣导向”“真问题驱动”等特色培养模式。研究院同时举办7场国际学术会议和74期学术沙龙,为学界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

面向数字人文时代,李贵苍院长提出六大发展战略: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拓展少数族裔文学等新兴领域;深化跨学科研究,推动文学与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对话;强化文化语境研究,构建“历史化+语境化”双维分析框架;创新研究方法,探索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完善学术生态,提升成果转化效能。他引用“德不孤,必有邻”的古训,呼吁学者携手共进,为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李贵苍教授 发言

会议特设导师经验分享环节,五大团队各展风采:李贵苍团队以“兴趣导向、个性化培养”激发创新潜能,培育出国家社科基金最年轻立项者;李建英团队通过“润物无声”的常态化研讨提升学术素养;许金龙团队以“文字锤炼、提升学养、定期讨论”工作坊打磨译著精度;罗贻荣团队秉持“真问题、真成果、真传承”理念锻造学术匠心;高兴团队融合“经典研读与学术翻译”,培育复合型人才。东北亚研究中心与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分别从区域国别研究角度展开探讨,呈现多元学术图景。

李建英教授 发言

 

许金龙教授 发言

 

罗贻荣教授 发言

高兴教授 发言

 

金健人教授 发言

张节末教授 发言

诸葛蔚东教授 发言

 

魏志江教授 发言

 

张哲研究员 发言



校长助理朱新福教授充分肯定研究院“专家结对青年教师”协同创新的传帮带机制,强调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科研方式也应与时俱进,既赓续治学薪火的代际传递,又创新跨学科研究的范式路径,为学术生态注入越秀特色的数字基因。

朱新福教授 发言

常务副校长魏小琳教授在闭幕辞中指出,研究院应持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将文化互鉴的星火汇聚成推动人文研究的燎原之势,为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高地贡献越秀智慧。此次会议既是对过往八载耕耘的全面总结,更是向未来进发的崭新起点。

魏小琳教授 闭幕致辞


文/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 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