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玲副校长一行赴肯尼亚与埃及进行田野考察

发布者:陈以发布时间:2024-10-21浏览次数:10


2024105日至18日,葛金玲副校长率我校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研究员前往肯尼亚与埃及进行田野考察,拓展了研究视野,加强了我校与相关机构的联系,有助于我校研究基地的高水平建设。

非洲大湖区重要国家肯尼亚位于赤道附近,土地肥沃,海拔高,水资源丰富。我校代表团围绕肯尼亚经济、人文与丝路学院建设开展考察。

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处一等秘书何莉华与二等秘书曾辉接待了我校代表团。葛金玲副校长汇报了我校基本情况,期待藉此机会,深入研究我校与内罗毕大学、肯雅塔大学等肯尼亚优质高校进行合作的可行性并期待使馆对我校与在肯尼亚中国企业联合建立丝路学院给予指导。使馆领导介绍了肯尼亚国情以及中国与肯尼亚经贸现状,特别介绍了肯尼亚咖啡、鲜花出口情况,并就肯尼亚高校与国内高校合作模式与代表团进行了研讨。



浙江总商会是肯尼亚影响最大的中国商会,会长是风靡非洲的中国手机制造企业——“传音”的东非总经理,浙江总商会就设在传音东非总部。我校代表团参观了传音东非总部,并与肯尼亚浙江总商会进行了深入交流。总商会副会长自然、秘书长金人杰等领导接待了代表团。浙江企业在肯尼亚分布广泛,以贸易与制造业居多,目前在肯尼亚的浙江规模企业有43家,代表企业除了传音控股外,还有浙江邮电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城建、海康威视等公司。浙江总商会表示欢迎我校学生前往商会企业实习或就业,承诺帮助我校与意向企业建立丝路学院等企校合作新模式,搭建连接我校与肯尼亚交流的桥梁。



农业、服务业与工业构成了肯尼亚经济三大支柱。大多数农场距离首都内罗毕仅100公里左右,加之熟练劳动力供应充足,有利于全年生产高质量花卉、水果和蔬菜。我校代表团调研了位于首都内罗毕远郊的NATONT KARUNGURU咖啡农场。该咖啡农场由澳大利亚人创办于1928年,肯尼亚独立后卖给当地人经营。虽然肯尼亚毗邻最正宗的咖啡——阿拉比卡咖啡的原产地埃塞俄比亚,但迟至20世纪初,肯尼亚才开始发展咖啡种植业。肯尼亚的咖啡出口基本只限于阿拉比卡咖啡一种。肯尼亚咖啡芳香、浓郁、带有水果风味,口感丰富,已成为肯尼亚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肯尼亚咖啡豆有严格的分级,根据大小、形状与硬度,区分为五个等级,最高级为PB,其次为AA++AA+AAAB



肯尼亚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第三大经济体,鲜花园艺产品是该国仅次于侨民汇款和旅游业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肯尼亚的鲜花行销全球60多个国家,是继荷兰、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鲜切花出口国。鲜花园艺业也是该国吸引外资最多的行业之一。我校代表团对肯尼亚鲜花业进行了调研,专程考察了荷兰投资的德鲁伊特鲜花农场(DeRuiter)。该农场负责人介绍了其花卉产业链,具体分为育种、种植和批发环节。其产品90%出口,主要发往阿姆斯特丹,也有部分发往中国昆明。据介绍,肯尼亚鲜切花出口对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为1.5%,鲜花产业直接雇佣35万肯尼亚人就业,间接雇佣100万肯尼亚人,惠及了810倍的相关人员生计。



肯尼亚人口5000多万,有46个民族,基库优族(Kikuyu)为第一大民族,占比17%。以马赛人(Maasai)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颇具特色,是东非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如今的马赛人一方面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融入到了当地旅游业中。我校代表团对肯尼亚最大的马赛人部落进行了调研。该部落酋长热情欢迎代表团的到来,介绍了他们放弃狩猎习俗,从事旅游业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巨变。他们依然保持游牧传统,随季节变换沿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边境放牧牛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政府对马赛人开放绿色通道,他们穿梭边境无需护照。马赛人的村庄由带刺灌木围成篱笆。房屋成圆环排列,主要由灌木藤条、泥巴和牛粪砌成,屋顶茅草覆盖,没有或仅开一扇窗户,室内低矮,只能弯腰进出。近年来,肯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大半马赛人已转为半农半牧,有一部分马赛人进入城市谋生。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跨亚、非两大洲,人口已超1亿,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是非洲第三大经济体,也是阿拉伯世界重要国家,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所在地。我校代表团主要围绕埃及与中国自由区合作、旅游业与考古等方面开展考察。

在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教育科学处公使衔参赞卢春生与三等秘书潘潇寒接待了我校代表团。使馆领导主要介绍了埃及高等教育情况。埃及与我国友好,孔子学院有四家,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专业。葛金玲副校长汇报了我校国际教育的相关情况,希望在使馆的帮助下,在旅游、酒店业的语言培训与实习操作等方面与埃及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卢公参欢迎我校利用民办高校的优势参与埃及建设。他指出,塞西总统10年与习近平主席见了13次,第三个6年任期刚刚开始,埃及希望与有实力的高校深入合作。葛金玲副校长介绍我校有学生正在埃及留学,加之我校在酒店管理、国际商务、艺术设计、国际中文教育等专业与埃方有广泛合作的空间,可以在学生交换项目基础上开展更深入、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她就如何与埃及高校合作与卢公参深入交换了意见。葛金玲副校长对卢公参的热情招待表示衷心感谢,并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使馆领导回国后赴我校访问指导,加深了解,促进合作。



代表团前往埃及苏伊士省,考察了泰达工业园区。埃及投资与自由区是埃及政府设立的出口导向型区域,区内企业产品出口比例需在80%以上,在投资、税收、进出口等方面享受特殊优惠政策。截至20247月,全国设有9个公共自由区、204个私营自由区,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0.1万个。在现有自由区内运营的企业达1300家,出口额占全国的22%。埃及政府计划在2025年再新建6个自由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就是中埃自由区合作的典范,位于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内,占地面积7.34平方公里。该园区入驻企业180家,投资超30亿美元,直接解决当地就业1万人,产业带动约8万人。



天津泰达控股公司的张鑫洋经理为代表团详细介绍了天津泰达和中非发展基金如何落实国家战略,抓铁有痕,用20年时间建成了埃及综合环境最优、投资密度最大、单位产出最高和中资企业聚集度最密的工业园区。葛金玲副校长对泰达工业园取得的成就表示赞叹,称赞园区不负习近平主席与塞西总统的重托,希望泰达方面能够介绍园区企业与我校设立丝路学院。浙江新凤鸣集团是一家集PTA、聚酯、纺丝、加弹为一体的大型股份制企业,于2017年上市。正在园区考察并准备签约的浙江新凤鸣集团与代表团进行了交流,他们认可我校的发展业绩以及在外语类高校中的独特优势,希望在员工培训,学生实习等方面与我校开展合作。

本次田野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建立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非洲进行田野考察,是高水平国别区域研究的题中之义。非洲,尤其是大湖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地带。本次田野考察,有助于我校研究人员了解非洲国家的现实发展动态,有益于中非学者的互动交流,更好地助推“一带一路”在非洲落地生根,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利共赢。


供稿: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 张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