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实施“外语+”人才培养战略

发布者:赵乾坤发布时间:2018-03-08浏览次数:2627

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在路上

——越秀实施“外语+”人才培养战略



发展是学校建设第一要务。当前,越秀在创建民办高校双一流道路上面临的现实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出路与困境同在。机遇和出路在哪里?

226日,正月十一,当学校还处于寒假之际,越秀的全体正处级以上干部,教务处、国际合作交流副处长,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国际化副院长相聚在一起,集中参加学校为期3天的“2018年寒假发展战略研讨会”。

会议聚焦发展主题,强化办学质量与特色。与会人员围绕“外语+”战略和“国际化”办学摸情况、找问题、理思路、谋举措,开展战略研讨。



高等教育是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决定规模的,其供给侧不单纯是一种提供一定数量的特定的使用价值的行为,而且是实现一定价值量的行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是我国教育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徐真华校长在战略研讨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反观国内的大学形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已经实现,大学的主流理念已经开始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迁移,表现出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的显著特点。

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指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学校对社会、经济、文化领域贡献显示度的增大,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

越秀经过10多年打磨, SPT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初具特色。这质量和特色就是在内涵式发展路上找好路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培育什么样的办学优势?凝练怎样的办学特色?越秀也许几乎没有公办学校的优势可言。但认清自身办学中的比较优势和学科特色,采取差异化发展,形成与学校特色耦合的人才培养战略,可以彰显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的后发优势。

大盘谋局,首在度势。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创办伊始的越秀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中国急需大批直接能用外语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实用型外语人才,率先推行外语教育改革,提倡“听说领先,重在应用”外语教学方式,一改应试教育的“哑巴”和“聋子”外语教学模式,培养出了一批批实用型的外语人才。

越秀升本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明确建设“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民办本科高校,并确立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及相关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由单纯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向培养学生具有“三个核心能力”(外语应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的转变。

21世纪的人才培养可以说是以一专多能为主要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和外语专业人才复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评价和需求,对地方高校提出了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这是对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鞭策和动力。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突出本科教学的地位,回归人才培养的本位,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积极采取形式多样的改革措施,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事业、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以适应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

越秀顺应大趋势,认清自身办学的比较优势和学科特色,主动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人才培养与学校定位相耦合,逐步形成人才专业结构复合化,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综合化,实现外语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复合、交融与渗透,制订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的“越秀策”

——实施外语+”的人才培养战略

外语+”是指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外语教育教学为核心,外语教学与各专业教学课程有机结合为特色,推动各专业的建设发展,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适应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升学(包括出国进修、留学和访学)需求。“它是对外语类学校重视和强化外语应用能力传统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升级换代”。

“外语+”战略,作为越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与建设“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目标相联系的,是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顶层设计的一种方略。指明了越秀作为一所外国语民办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专业设置和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 “姓外”、“涉外”,要从世界范围以国际视野来审视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越秀《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定:进一步深化民办大学的体制机制创新,做实“创新驱动”战略,突出“外语+”战略,实施“学科差异化发展”战略,注重“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国际化特色”战略。

去年,制订的越秀《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年),外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其五大重点任务之首,就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落实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全面实施以“英语+辅修”、“小语种(非通用语种)+英语(或辅修)”、“非外语类专业+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外语+”战略。



《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子规划实施方案》提出了实施“外语+”战略的具体目标。明确规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2020年之前,全面形成体现“外语+”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施 “英语+辅修”、“小语种+英语+辅修”、“非通用语种双外语”、“非外语类专业+英语(或小语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非通用语种专业加大英语教学的比重,实施“双外语”专业教育。2025年之前形成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2030年之前树立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品牌,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树立“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品牌;总结推广“双外语”专业教育,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

越秀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强调语言技能训练、语言背后文化的熏陶,或是更强调跨学科界限的、非语言学科的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其本质就是依赖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乃至课程模块间的协调联动,构建具有学科交叉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从而最终实现,绘好“外语+”的“施工图”

——构建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外语+”战略的路径,是一种教育教学操作层面的方式方法。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外语+”人才是一种复语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从事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因此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是以确定“外语+”为前提,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师资选配、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设计等落实“外语+”。

多年来,越秀致力于探索实践外语+”人才培养。从创办之际实施“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特色外语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突出听说训练,进行了“外教授课、情景教学、即兴翻译”尝试性教学改革;升为高职院校后,探索实践以“外语+专业+技能”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升格本科后,确定“培养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目标,建立“外语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课程”或“专业课程+外语课程+技能课程”的课程体系。

越秀《“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实施“外语+”战略,深入探索“英语+专业方向+第二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英语+专业方向”、“非外语类专业+英语”等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完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体系。

今天,越秀“外语+”,从实现目标的课程设置来说,是把外语+”战略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构建“英语+辅修”、“小语种+英语+辅修”、“非通用语种双外语”、“非外语类专业+英语(或小语种)”的课程结构体系,实现专业间的互通互联,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课程内容改革,进行实践教学创新,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有效融合,因材施教,多样化、个性化地培养应用复合型外语人才,解决传统专业培养模式下学生懂专业的不懂外语、懂外语的不懂专业问题。

学校为推进外语+”主辅修培养模式,在政策层面出台了《本科辅修专业管理办法》,明确专业设置、学制学分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具体要求,指导各学院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学校专业架构,开出相关辅修专业;在宣传层面,通过召开讲座、印制辅修宣传手册及展板等方式做好辅修宣传工作,加大辅修宣传动员力度,确保学生报名及辅修开班成功;在教学质量控制层面,加强英语辅修专业建设,鼓励优秀教师担任辅修教学任务,为全校学生辅修英语创造条件;创造条件开设辅修专业供全校学生辅修。

学校加强双语/全英语课程建设,修订完善《全英语/双语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全英语/双语课程建设,2017年全校开设全外语课程697门、双语课程76门。开展酒店管理、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全英语授课试点。

2017年,学校推进课程结构体系整合和优化,形成了非通用语种“双外语”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大英语课程学习,强化五个非通用语种(朝鲜语、印尼语、泰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专业的双外语教育,加强对于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其总学分由170学分调整到180学分。

实施“外语+”战略,不仅要有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充分考虑各学科和专业特点、教学资源保障,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创业需求出发,努力把握好加什么怎么加的问题。更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勇于做发展的践行者,为“外语+”人才培养铺好路

——探索外语+”的人才培养特色

外语+”战略指导下,越秀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规范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聚焦提升质量、强化特色,积极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和培育独特的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英语学院,以“英语+”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在2017版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三个英语类专业均设置了跨专业方向,增强推进“外语+”战略力度。英语专业由“英语+专业方向+辅修”为“英语+专业方向(双语教学、英语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辅修”;商务英语专业由“商务英语+辅修”为“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跨境电商、纺织贸易)+辅修”;翻译专业由“翻译+辅修”为“翻译+专业方向(口笔译方向、网络编辑)+辅修”。

东方语言学院,扩大学生国际交流,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按照“课程设计国际化、教材国际化、授课教师国际化、学生培养国际化”“四个国际化”思路,推进日语、韩语专业经贸方向专业课程“小语种+专业”课程的国际化;与36所国外大学或语言机构签署协议,建立实质性合作项目,完善对外合作项目培养方案,通过学分互认、授双学位形式进行国际联合培养;利用日、韩国友好学校的资源,与网传学院合作开设日语和韩语 “外语+数字媒体”、“外语+传播”两个“外语+”实验班。通过形式多样留学项目拓宽学生对外交流渠道,实现整班留学,或为学生提供包括免学费交换生、一学期交流、2+23+1中外学分互认双学位及3+1.53+1+12+2+23+1+2本硕“三学位”等项目,以及海外实习实训、东北亚国际学术平台。2017年参加留学、访学、交换生、文化体验、海外实习等各类项目学生达254名。

西方语言学院,积极实施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邀请校外专家把脉,多次组织内部研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师资配备对该部分课程进行了优化。在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后的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全面体现;设想通过与国外院校的深度合作助力“外语+”,形成一、二年级夯实外语基础,三年级开始国外院校教师来校讲授部分专业课程,三下或四年级学生出国深造的培养模式,明确在第5学期开设的专业方向限选课程板块中重点落实“外语+”战略;面向全院6个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有经贸方向和跨境电子商务运营方向,院企合作开设了“西-沐小语种跨境电商班”。针对不同语种探索专业方向,如旅游方向、酒店管理方向、对外汉语方向、教学法方向等;重视辅修专业在“外语+”战略中的作用,尝试“小语种+专业”“小语种+专业I+专业II”的“外语+”培养模式。

国际商学院,尝试全英/双语专业小班化教学。采用国外影印教材或翻译教材,由海外留学背景教师任课,开设了20余门全英/双语课程。在201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尝试专业课程全英/双语教学的基础上,2017年又增设国际商务专业(英),开设5个班;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外语,与西语学院、东语学院等联合推出辅修西班牙语、法语和日语等;去年10月成立了由外籍教师担任执行主任的商科国际教育中心,加强全英(双语)专业建设、全英(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和全英(双语)课程建设;开辟外语角空间,充分发挥外教资源,由学院学工办负责,邀请外教定期开展外语沙龙活动,营造外语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交流和锻炼口语的机会。

网络传播学院,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路径。明确对标上外新闻学院,坚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规范等方面全面与“国际化”对接理念,把“外语+”作为办学特色之一。新闻学专业依据国际化”“实践型人才培养定位,探索从英语+新闻多语种+新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推行全英语/双语教学,传播学专业开设全英语“和成班”,新闻专业开设8门全英(双语)课程,并辅之对接英语媒体的项目化教学以国际舆情分析为基础的师徒式教学改革;在“英语+新闻”传统模式上,探索“多语种+新闻”创新型教学模式,对接绍兴和浙江对外传播人才需求,与英语、东语、西语学院和大外部合作,搭建跨学科、跨院系、跨语言的创新性培养平台,培养既能精通一门或学习多门外语又掌握国际新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国际传播人才;增加外语专业课程数量,鼓励学生辅修英语和其他语种;加强与海外高校合作,积极探索“2+2”和“3+1”人才培养合作项目。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基本思路是构建“多途径、多方向、多语种、多技能”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内+校外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外语技能人文素养、艺术素养、职业素养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学生通过担任留学生事务助理、语伴、课程助教,以及在网上进行国际汉语教学实践,参与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流;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依据学校外语语种多的优势,采取专业+英语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采取中华传统+浙东文化+世界华人文学与文化为基础的跨文化交流的多层面文化教育模式,使学生参与多层面文化体验和实践,增强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酒店管理学院,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课程,全面实施双语/全英教学,知识结构无缝接轨国际人才需求的教学改革,这里你可以读懂五星专业的奥秘。引进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AHLEI17门国际专业通用课程,包括课程体系、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辅材料、案列库、习题、试卷、评估标准、认证标准、认证导师,自主开发的6门双语课程;拥有一支双师双能双语教学团队,教师队伍100%能胜任全英(双语)教学;加大英语基础类课程学时学分,2015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增大到24学分,544个学时,占总学时22.07%;拥有与国际接轨的双语实训环境,与多个国际顶级酒店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企业高管进课堂,师生可到60余家五星级酒店进行实践、实习、挂职;学生参加G20峰会、亚洲博鳌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高端活动志愿服务和国际顶级酒店创意竞赛等等。

国际学院,吸收美方课程优势,专业人才培养彰显国际化。每个专业22门课程,其中英语必修课中引入美方课程15门,教学实现1/3课程由美方老师授课,1/3课程由学校聘请的外教授课,1/3课程由中方老师授课。

大学外语部,打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四类三级的组合拳。落实非通用语种双外语、非外语类专业+英语(或小语种)培养模式。即针对不同的专业分四类设置外语课程学分和课时,小语种专业24学分476学时、非通用语种专业40学分816学时、非语言类(不含艺术类)专业30学分646学时、艺术类专业20学分408学时。并将大学英语分ABC级三级实施分级教学。

越秀对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追求,历经了十多年的春秋,信心培增,收获满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益彰显, “外语+”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已经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同,“‘外语+’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用人单位对越秀毕业生质量满意度排名一直保持在全省本科高校前5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连续10年位居浙江省省高校前列,学生毕业三年后的创业率位居在全省本科高校前2位。

越秀今天正站在创建中国民办高校双一流’”的起跑线。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越秀坚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大学都能够创办一流的高等教育。



叶兴国副校长在战略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已经明确,越秀将启动2.0外语+”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瞄准靶心,聚焦品质,破解瓶颈,一个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路径更清晰

——聚焦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

迈进外语+”新时代,开启国际化新征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无论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博弈,顺应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还是适应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新时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是呈动态性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实施外语+”战略需要提高思想和理念的认知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解决思想不到位,认识有错位问题;需要提高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优化课程设置;需要提高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进一步重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引进具备海外留学背景和专业背景高水平的双语师资力度,加强非外语类海归国教师外语专业教学的培养,提升外教外语+”教学水平,解决师资数量不足和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重视辅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实质性交流合作,拓展和提升学生留学、访学等层次和水平,深入开展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课程教学,提升理论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比重,重视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进一步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辅修课程在外语+”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营造全校动员、师生互动、朋辈引领的宣传氛围,主动开设辅修专业,培养、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高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充分重视学情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春节团拜会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艰辛的,奋斗是长期的,奋斗是曲折的。

越秀将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精准布局,精准施策,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创建民办大学双一流建设,打造中国民办大学卓越品牌。

浙ICP备05014601号 电话:0575-89172457、0575-89114457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群贤中路2801号(镜湖校区) 会稽路428号(稽山校区)